焦点讯息:为教师卸下负担,让教育回归讲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直面困扰教育界多年的教师负担沉疴。其中,“严禁非教学任务摊派”“社会事务白名单”“借调刚性约束”等举措,在教育一线引发强烈共鸣。这份通知不仅是一纸文书,更是一份坚定的行动宣言:是时候为不堪重负的教师松绑,让他们将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真正回归那方承载着民族未来的三尺讲台。
曾几何时,“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使命,在实践中被异化为“万能执行者”的角色。数据显示,教师近七成精力消耗于各类行政与社会事务,仅余不足三成时间投入核心教学。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是教育初心的日渐消磨。当教师疲于应付各项行政指令,站在讲台前还能留存多少教育热忱与创新活力?
此次新政的突破意义,在于以“量化指标”的刚性约束对抗“任务摊派”的行政惯性。省级进校园事项每年不超10项、校级活动学期不超6次、教师借调原则上不超过半年,这些具体数字为校园筑起了坚实的“制度屏障”。它清晰界定了教育场域的边界,郑重宣告校园不是任人进出的“公共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时间更非可无限攫取的公共资源。这道屏障守护的不仅是教师的专业尊严,更是教育生态应有的宁静与专注。
然而,善政良策从蓝图到落地仍面临重重考验。首要警惕的是“责任转嫁”的潜在风险。当教师卸下“护学岗”职责,相关责任会否异化为对家长的变相强制?若不能明晰学校、家庭与社会间的责任边界,减负可能沦为责任的简单转移。其次,政策中“非必要”“弹性”等表述若缺乏明确实施细则,恐将在执行中被虚置。最根本的是,能否彻底扭转根深蒂固的“行政主导”思维与“留痕主义”评价机制。若教育部门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仍与活动参与度、材料完备度存在隐性关联,任何“白名单”都难逃被新型形式主义渗透的命运。
因此,为教师减负绝非一纸政令克竟全功,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治理变革。其核心在于推动教育体系实现从“行政逻辑”向“教育逻辑”的价值回归。这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仅要展现政策执行的决心,更要具备尊重教育规律的智慧,勇于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同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机制,确保举报渠道畅通无阻,问题整改形成闭环,对执行不力的典型案例坚决追责。
让教育回归讲台,本质上是回归育人初心。那方讲台,是知识薪火相传的起点,是思维自由激荡的天地,更是师生心灵对话的圣殿。为教师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就是守护这片教育的净土;捍卫教师的专业尊严与时间,就是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求知之路,更是为我们所期盼的美好未来奠基。这项关乎国家根基的事业,值得整个社会为之不懈努力。(陈相)

瞅一瞅,外滩亮相了这些“黑科技”!
华为Mate X5和Mate 60 Pro+开启预售;中石油收购普天新能源;蚂蚁集团发布金融大模型|Do早报
阿信西安演唱会吸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