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

2023-06-27 10:59:59来源:哔哩哔哩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资料图)

1.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天皇也想利用倒幕力量恢复统治地位,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4.前提:以中下级武士、商人、资本家及新兴地主等为主体的倒幕派与部分大名废除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权。

二、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

1.政治:彻底破除旧政治体制。

(1)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建立中央集权,实现国家统一。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

(3)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经济:实行“殖产兴业”政策。

先是大力发展官营企业,后又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军事:发展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2)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3)建立近代化海军。

(4)扶植军事工业。

(5)建立近代警察制度。

4.实行文明开化:用西方文明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1)教育改革:整顿旧的教育机构,建立三级近代学校体制,创立专业技术学校,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2)传播改革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提倡自由主义和欧化主义。

(3)改变社会风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陈规陋习,进行“欧化”运动。

三、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

1.积极作用

(1)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2)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3)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1)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2)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一、选择题

1.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能够实行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幕府

B.驱除列强

C.天皇放权

D.民族独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倒幕运动是明治维新的前提,选项A正确;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

2.“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旨在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这表明日本新领导人

A.对西方的文明不感兴趣

B.学习西方具有选择性

C.侧重于继承本民族文化

D.具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材料“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反映了日本学习西方具有选择性,只学习对日本富国强兵有利的内容,故B正确;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明,故A排除;明治维新并不是侧重于继承本民族文化,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故D排除。

3.大久保利通在上奏天皇时指出:“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为此,大久保利通主张

A.发展经济,民富国强

B.重视教育,加强军备

C.上下一体,富国强兵

D.四民平等,废藩置县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大久保利通认为民富才能国强,主张殖产兴业,发展经济,因此A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大久保利通发展经济富民强国的主张,不是重视教育,加强军备,也不是上下一体,富国强兵和四民平等,废藩置县,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主持起草《大日本帝国宪法》,对日本近代政治体制确立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大盐平八郎

B.西乡隆盛

C.大久保利通

D.伊藤博文

【答案】D

【解析】1889年,伊藤博文主持起草《大日本帝国宪法》,它是日本基于近代立宪主义而制定的首部宪法,故选D;大盐平八郎是1837年在大阪爆发的城市平民起义的首领,因叛徒告密被幕府迅速镇压,排除A。西乡隆盛是明治维新的领导人,死于1877年的中下级武士叛乱,排除B;大久保利通是明治维新的领导人,1878年被自由民权派刺杀,排除C。

5.《日本帝国宪法》的制定者在规定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的同时,又明文规定:“本章所载之条规,在战时或国家发生事变情况下,不得妨碍天皇施行大权。”这反映出该宪法的实质目的在于

A.既保障人民自由又维护专制与独裁     B.保障天皇的统治大权

C.保障日本国家权力机关的正常运转     D.实现日本的政治民主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本章所载之条规,在战时或国家发生事变情况下,不得妨碍天皇施行大权”可知,所谓的“权利和自由”,是在不触动天皇大权的前提下才能享有的,实质目的是保障天皇的统治大权,故B正确;材料表明人民自由是在不触动天皇大权的前提下享有的,A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宪法具有专制主义色彩,D错误。

6.1875年,日本开展了“造姓运动”,许多平民有了自己的姓氏,如田中、山田、松下等。这一运动与明治维新中的哪项政策直接有关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四民平等

D.文明开化

【答案】C

【解析】废藩置县指的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排除A;殖产兴业主要指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明治政府宣布“四民平等”,平民可以使用姓氏,故选C;文明开化指的是学习资本主义文明,排除D。

7.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新变化主要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

③由半殖民地状态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④封建等级制被形式上的平等所取代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故①正确。明治维新期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标志着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基本确立,故②正确。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同时,废除了不平等条约,结束了半殖民地状态,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故③④正确综上可知①②③④,故答案为C,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观察下图,他们对各自国家做出的贡献虽然不同,但是,却具有相同的历史意义。你认为相同的意义是什么

A.废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B.消除了外国势力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美国林肯颁布了《宅地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推动了西进运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明治天皇推行明治维新,经过长达二三十年的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变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社会。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美国自1787年确立共和制度,不存在封建制度,排除;B项,林肯解决的是国内南北矛盾,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俄国和日本没有面临国家分裂的问题,所以实现国家统一不是他们共同的意义,排除。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l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摘编自《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有学者指出,l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一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

材料二  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l872年,明治政府向土地所有者发放了地契,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权;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2)依据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这种政策对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三  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内在的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学校制度的创立,西方音乐、文学和会计的采用,以及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秋序的建立同时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

——(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

(4)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庄于“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1)依据:l861年改革解放农奴并向农民索取高额赎金,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

(2)中心: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

作用: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地税征收现款,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保障。

(3)由外部因素引起;以天皇为旗帜,排除阻碍改革的势力;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等。

(4)日本:黑船来航,受到西方侵略,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俄国:农奴制阻碍经济发展,危机四伏;克里米亚战败暴露俄国落后;农民起义;出现要求变革的呼声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的依据,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教材有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从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本来回答。

(2)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可以依据材料中的“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必须减重增轻,使天下民产得以平均’”分析得出。其作用可结合第一问的答案并联系所学,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为工业化提供保障等方面来回答。

(3)明治维新的特点,根据“由于外部原因所产生”可以分析得出改革由外部原因引起;根据“立足于民族主义”可以分析得出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点;从“年轻天皇的诏书”可以分析得出以天皇为旗帜;从“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可以分析得出文明开化、脱亚入欧;从“在这些变化中,新的……建立同时并进”可以分析得出全面学习西方。

(4)日本和俄国改革背景的不同点,日本“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应当联系所学从日本当时面临的民族危机来回答;俄国的“社会内在的成熟引起的”,应当联系所学从农奴制危机和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

10.教育改革在日本文明开化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明治政府文部省颁布了《学制》,其中规定:全国学校由文部省统一管辖,设立小、中、大三级学区,共设小学56760所。小学为初等教育,一般人民均须接受。设立师范学校,教授小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

——摘编自覆葆茶主编、钟启泉选编《日本教育改革》

材料二  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为了既确保行政管理的一致性又确保思想的一致性,国家对整个教育体系实行了严密的监督。1890年颁布的教育诏书告诚所有学生,“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一1500年以后的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小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重视小学教育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国家重视、监管严格;实行义务教育;重视师范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原因:重视基础教育;是日本文明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历史影响:一方面,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推动文明开化进程,提高国民素质,对日本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另一方面,宣扬天皇权威,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为其后对外侵略扩张埋下祸根。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全国学校由文部省统一管辖”可知明治政府重视小学教育,监管严格;根据促癌了“小学为初等教育,一般人民均须接受”可知,当时实行义务教育;明治政府“设立师范学校,教授小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可知,重视师范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得到政府重视;根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在文化方面实行文明开化,而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所学可知,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服务于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影响: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解答。就进步性而言,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推动文明开化进程,提高国民素质,对日本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从局限性角度来看,结合材料“要勇敢地献身于国家;以此来保卫和维持我们的与天地同存的帝国王权的兴盛”可知,日本的教育改革宣扬天皇权威,推行军国主义教育,为其后对外侵略扩张埋下祸根。

标签:

上一篇:6月27日影视概念板块涨幅达2%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