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情-当前看点
清明风至,草木萌发,我不由得想起房老和赵大娘。
(资料图片)
2019年秋,我回家乡河北易县台底村,听村里人说,北京有两个姓房的女同志来村里寻亲。当年她们父亲房扬达所在部队在村里驻扎时,房东赵大娘救了他一命,她们此行想寻找赵大娘的后人。
可还没等我去联系,村支书牛全江便给我打来电话,说他领着前来寻亲的人四处打听,也没找到线索。牛全江是一名退役军人,对此事非常上心。他将遗憾告知房家时,房家人表示,不管能不能找到赵大娘后人,都要在村里立一块感恩碑。
2020年8月1日,听说房老要回村里看一看,一是亲自找找赵大娘后人,二是商讨一下立碑之事,我也匆匆赶回村里。
那天中午,随着房老和女儿们的讲述,我才知道了更多故事细节。
1939年夏,八路军曙光剧社驻扎在台底村,房扬达时任剧社一分队队长。房东赵大娘年轻时就守寡,时年50多岁,个头不高。她和儿子、儿媳、小孙子,分住在东、西厢房,房扬达他们住在南房。
一天,大雨来袭,八路军战士冒雨帮赵大娘家抢运粮物,将粮物转移到房后一处高台上。任务完成后,房扬达等战士被冷雨浇得浑身湿透。不久,房扬达患了伤寒,高烧不退。部队医务人员从10多公里外的小山村蹚过几道河,来台底村给房扬达打针送药,可他的病情不见好转不说,还越来越严重。眼见回天无力,战友们围在床前哭喊着他的名字。
赵大娘找到剧社社长杜宝杰说:“我去想办法请个人再来给他治治。”
杜社长忙说:“那好啊,如果能救活他,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感谢您!”
于是,赵大娘叫儿子到十多公里外的九莲山冒雨背来一位老道士。
老道士拿出银针在房扬达的舌头上、太阳穴处,还有身上扎了近百针。过了一会儿,房扬达的眼睛慢慢睁开了。一直守在他身边的赵大娘非常高兴,忙端来一碗热米汤,用小勺一口一口地喂他。老道士留下两包药便回了九莲山。两天后,房扬达渐渐有了食欲。赵大娘让儿子宰了一只鸡,熬了鸡汤一口一口喂房扬达。
房扬达的病略有好转,身体却还很虚弱。得知日军前来扫荡,队伍转移时,战友们连搀带背将房扬达护送到深山一户人家藏了起来。大部队继续转移。
病愈归队时,路过台底村,房扬达特意去看望赵大娘。可当他来到赵大娘家的房屋前时,只见四处断壁残垣,焦黑一片。有人告诉他,鬼子进村大扫荡,闯进赵大娘家搜查。赵大娘临危不惧,与鬼子抗争。鬼子一把火烧了她家,把她扔进了火里。她的儿子、儿媳不知去向。
站在残垣断壁前,房扬达泪水涟涟。因军务在身,无法久留,他向赵大娘家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咬咬牙离开了……
南征北战中,房扬达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带兵打仗的指挥员。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念念不忘赵大娘及其家人。
交谈中,房老因年纪较大,有些细节已经记不清了。可说起坐山台、柳树片、雪踅岭、西台这些我们当地的地名,他竟脱口而出。每一个地名背后,似乎都有着一段难忘的故事。
午饭后,我们推着轮椅,陪房老寻找当年的战斗足迹。
山色青青,水声潺潺,树木一新,百花灿灿。房老已不识旧时模样,一路上感慨连连。小村山环水绕,三五浮桥遥相呼应,别墅、瓦屋树木掩映,遍地皆是苹果树。看到昔日贫穷的山村正铺展开一幅美丽画卷,房老甚是欣慰。
告别时,他与我们一一握手:“15岁时,我在台底被赵大娘救活了,今天回到台底也就是回到了我的家。回到家哪有不高兴的?”
房老一行走后,一名村干部接到他二女儿房月莹的电话,说在办公室一本书里夹着1000元钱,是中午的餐费。
没寻到赵大娘的后人,我心有不甘。后来,我和牛全江在寻访推测中找到了宋雪,经过多次核实各种细节,判断赵大娘应该就是她的曾祖母。
又是一年。一树树、一枝枝苹果,仿若大地的诗行与句点,点染着秋色。
2020年10月17日,房扬达携房家四代人,第二次来到台底村,为感恩碑揭幕。红幕揭开,碑上刻着几个鲜红大字:赵大娘,儿子来看您了!
立碑之后,我和牛全江引荐宋雪的父亲宋春明、叔叔宋春兰和房家人见了面。宋家兄弟的祖母姓赵,个头不高,年轻守寡。他们的父亲个子很高,有些口吃,很像赵大娘的儿子。他们有个哥哥早夭,据推测可能是赵大娘当时的小孙子。宋家兄弟说,也曾听母亲讲过,家里住过八路军战士。不少细节吻合,双方相谈甚欢,已然情同一家。
2021年10月16日,立感恩碑一年后,房扬达第三次来到台底村。与前两次不同,房老这次穿的军装上挂满了军功章。谈及高兴处,他还满怀激情地唱起了当年的抗日歌曲。
半年后,房老因病逝世,享年98岁。得知消息后,我心头纵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此前他附在我耳边,拉着我的手,讲起赵大娘和儿媳给他熬鸡汤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
又是清明,感恩碑前供着几个苹果,还有一束鲜花。感恩碑,或许不仅仅祭奠赵大娘,也祭奠曾在这里战斗过的故人,当然也纪念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热血与抗争……同在一片土地上,我们好像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又有着永远割舍不断的联系。
这块普通的感恩碑,似与巍峨的高山融为一体。它们虽静默无言,却分明在深情地诉说。不远处,一条小河静静流淌。土地上,一株株苹果树,已吐新叶。(■北耕)
标签: